艺博轩中国书画传媒中心
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指南 > 书画收藏

慰晓榕-人物

时间:2014-01-11 00:26来源:艺博轩书画网 作者:邵杰 点击:2447次


尉晓榕,男,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杭州市美协副主席;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目录1基本简介
2艺术生涯
3人物特点
4艺术风格
5绘画技法
融入山水笔墨 
人物、景物相合 
6人物评价
7绘画感言
8人物语录
1基本简介尉晓榕,笔名潇乙,号司雨堂主,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杭州市美协副主席;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1993年参与主创的《绘画本中国通史》获第六届中草药图书一等奖,《彩绘本民间故事》获冰心图书奖。
1994年在马来西亚参加“94吉隆坡国际水墨研讨会”并发表论文。1995年获中国榆树研究院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6年作品入选大型画册《浙江中国画二十家》,入选《世纪之光-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作品集》,1997年参加“第九回新文人画展”、“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
1998年参加第一届“深圳水墨画双年展”,1999年参加“首届中国人物画肖像展”。2002年参加北京“水墨本色”批评家邀请展。200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尉晓榕画集》出版。
2艺术生涯1994年 赴马来西亚参加“94吉隆坡国际水墨画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1995年 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6年 作品入选大型画册《浙江中国画二十家》、《世纪之光——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作品集》
1997年 参加“第九回新文人画展”、“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
1998年 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1999年 参加“首届中国人物画肖像展”
1999年 文《漫游神系列补记》——《艺术家》丛集2期
2000年 文《孤行者的胜算》——画册中国美术家系列《何加林》
2001年 出版《尉晓榕画集》——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丛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参加北京“水墨本色”批评家邀请展
2003年 作为特邀画家,参与中国首届微型工笔画大展
2003年 作品参加《二00三全国著名中国画家提名展》并入大型画册
2003年 文《陆俨少人物画一序言》画册(中国美院出版社)
2004年 作品参加《笔意春秋》中国画论坛(浙江、上海)
2004年 《走进画家——尉晓榕》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尝试一种唯美的收藏》画册并《序》——大器丛书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参加《怀文抱质——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毕业展》
2004年 论文《论中国画与音乐的同构系统》——南山博文丛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年 《尉晓榕写生集》画册并自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作品参加《原点》中国美院国画家八人学术邀请展(上海)
2004年 文《三谈程十发》——画册《程十发册页精品选一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年 浙江优秀中青年画家系列一“尉晓榕作品展”
作品参加《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联展》
作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双年展》
参加第一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北大论坛》
作品参加《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系列学术活动
2005年 作品专题刊于大型画刊《艺术跟踪》
2006年 作品参加《闲情逸致》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被评为“最具艺术价值浙派画家”
2007年 在福州画院举办《尉晓榕作品展》,出画册并自序
2007年 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北大论坛》
2007年 作品参加《30年30人——浙江国画记录》并出版大型画册
2007年 作品参加《形象——对话》“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肖像艺术展”并入大型画册
2007年 参加浙江百幅美术创作工程——《绍兴社戏》《赵孟頫与管道升》
2007年 被学院评为优秀学术骨干
2008年 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
2008年 《艺术家档案一一尉晓榕》刊于大型刊物《艺术家》
2008年 作品参加《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性活动
2008年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邀请参加“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写生采风活动
2009年 在杭举办“工写相宜——何家英、尉晓榕作品展”并出版大型画集
2009年 作品《社戏》参加浙江省重大题材作品展
2010年 参加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并出版《一尊青花瓷》作品集[1]
3人物特点从作品看,尉晓榕人物个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谐趣性。这可作两层观,
其一,他喜欢刻画有谐趣的人物。
其二,他常常赋予不诙谐的人物以谐趣。前者如东方朔、和合二仙、弥勒佛、醉八仙;后者如虎溪三友、羽化仙人、庄周、老子、钟馗等各色人物。作为艺术个性的这种谐趣性,既是画家笔下人物的特征,也是其作品显示的一种精神现象。它诙谐、有趣,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但又保持着水墨写意画的抒情性和高雅性, 不俗,不赖,不痞,不颓废,不调侃,不泼皮,不玩世,不流于谐谑、嬉戏的滑稽,不同于将人性的丑陋展示给观众的喜剧,亦有别于以幽默、讽刺为目标和特质的漫画。
在他笔下,骑牛过函谷关的老子,不像大学者也不像大宗师,而是一个笑容可掬、睿智宽和、掉了门牙的老头儿:想象奇诡、文思纵横、一梦成蝶的庄子,则是酣睡在藤椅上、把痒痒挠掉在地上的民间“俗土”;《醉八仙》完全是一群喝晕醉倒的酒鬼,正如画家所题“八仙原来尽酒仙”。即使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为主题的《无猜图》,也把男孩画成赤膊、眯眼,一脸童稚和呆憨,诗意的人生追忆也涂上了一层诙谐的乡土色……这诙谐性,导源于画家的生命态度和人生体验,强调个人化的闲逸散淡,玩味视觉与心理的细腻感觉,耽意于人生的愉悦和逍遥。作为精神特质,它们并不独属于尉晓榕,也表现在许多中青年画家身上,但惟晓榕能有如此这般地诙谐。它不够尖锐深刻,但独一无二;它缺乏丰富的层次,但已进了展示这丰富层次的大门。
4艺术风格开张幅式:新时代以来,由于现代展览场馆和室内装饰的需要,方形或长方形的镜心成为主流,卷、轴等迅速减少。尉晓榕画轴心,但也十分看重立轴、卷、册和扇面,不放 
尉晓榕画作(40张)弃这类宜于案头 
尉晓榕画作 (40张)玩赏 
尉晓榕画作(40张)的传统形式。他喜欢变化尺幅,大至八尺整张,小到寸纸头,都画的津津有味。但他从不为了展览效果而一味追求超大尺幅。这与他在艺术上坚持“写”而不求助于“做”、坚持笔墨而不求救于“肌理”,是一致的。
形式风格:艺术品重新进入市场后,画商和收藏者都很看重画家稳定的风格,与此相应,许多画家熟练一套方法、形成一定面貌并被市场认可后,就不敢再变。尉晓榕看重形式风格的探索,没有上述顾忌与拘谨。他不断寻求新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方法,凡肖像、群像,工笔、写意、半工笔,白描、着色,意笔、泼墨、勾泼结合,有景、无景,有情节、无情节,象征的、幻想的……他都尝试。他的写意风格确实还不十分的确定,但多方面的尝试使他掌握了多种方法,拥有了颇为全面的能力。艺术上的大成就,既需要熟悉“十八般的武艺”,又需要某一专项的精深独绝,单打一和广而浅都难成大器。尉晓榕练了“十八般的武艺”,在专项上又相对精熟,这样的画家是不多的。
人物造型:出色的速写工夫,使得晓榕比单*素描造型的人更长于用线,更长于捕捉动态,更长于结构群像、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不乏写实能力,但没有非写实不可的观念与习惯;他强调自己的感觉和趣味,不受“科学、准确”之类教条的束缚。尤其重要的是,他有教强的借鉴与综合意识,锻炼了突破既定模式的胆量和能力。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找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的写生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面部刻画虽不尽深入,但有微妙的表情;作品的生活气息虽尚欠浓郁,但不乏身份、年龄、性格和情景的概括表现。总体说,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笔墨:笔墨始终是人物画的难点。强调它的独立性会弱化造型造型力量,强调造型的深入又会减弱其独立性,如何强化与丰富笔墨,又不弱化对现代人物的造型表现,始终是新人物画面对的重要课题。
5绘画技法笔线
笔线一向是传统写意人物画的主要造型与表现手段。但“十八描”之类的笔线程式,产生于对古装人物的描绘,且过分程式化,于刻画现代人多有不合。对此有所突破的,一是采用现代速写式笔线(黄胄、叶浅予等),二是引进写意花鸟画灵活多变的勾点诸法(新浙派)。尉晓榕是新浙派的后继者,他在笔线上的推进与特点,是更具综合性的,如铁线、折芦、兰叶与现在速写式、连环画式笔线的综合,楷、行笔线与草法笔线的综合,挺拔开张笔线与含敛内收笔线的综合等。这使笔线有了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也生成了它在结构上的特色:宁繁勿简,远离单调。把多种笔线与方法融统于自己的气质、风格,最能显示晓榕驾驭笔墨的天资与能力。其特点为:灵动,但不张扬;沉着,却不强悍;劲秀中透着放浪和野逸。这是画家秉赋、经历、人生态度在笔墨上的投影,恰与西方“风格即人”、中国“画品亦人品”诸理论相印证。但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将方法手段融统于自己的气质与风格,这需要先天与后天,神与物的凑泊、升华。
墨色
墨是“色”,也是造型因素,并具有一定独立欣赏意义。墨与笔互为体用:笔墨发,墨随笔生,笔为墨之骨,墨显示笔的运动与形态。一些画家强调墨的独立与趣味,忽视墨的造型功能,另一些画家只把墨当作造型材料,而忽视相对独立的墨趣。还有一些人缺乏笔法修炼,用墨无骨无力、漫漶无形……尉晓榕长于泼墨、积墨,也能够以宿墨(或新、宿墨合用)造成既渗晕又内聚的效果。近年所作泼墨,多以水势推助墨势,开化墨韵,求其流动、酣畅、饱满,并造成深浅变幻、乍阴乍晴、扑朔迷离的光感。但无论多大水势,并不丢掉笔法,也不大妨碍造型与结构。
融入山水笔墨
山水画笔墨最为丰富,将其融于人物,是新时期许多艺术家所致力探寻的。但不少画家缺乏根柢又急于求成,不顾人物与山水树石质量感和生命特征的巨大不同,简单生硬地套用,把人脸画成树皮,将衣服皴成顽石,真成了俗谚说的“吃牛肉长牛肉”。尉晓榕兼能人物、山水,这种融入做得相当自然。多数情况下,他是在描绘人物的头发、胡须和衣服时吸引山水的渴笔皴擦,小心翼翼地改变用笔形态,使笔墨真正融于人物,变成他们的形质和生命。
人物、景物相合
单打一的人物画家多不擅画景,所以古来就有人物画家与山水画家合作的传统。但这种合作往往风格不统一,或景物喧宾夺主,或人是人,景是景,彼此两张皮。没有单打一毛病的尉晓榕,能做到人物与景物在画法、笔墨、情致与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所画人,是人也是景;所画景,是景也是人。
6人物评价从尉晓榕的画上可以看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很自如地掌握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他的思路宽,思路也宽,即能画传统文人画一类的作品,又能画民间题材的画,还能画当代题材。在他的画中,还有传统绘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是从西洋画以及其它艺术中吸取的养料。从作品看,慰晓榕艺术个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谐趣性。
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求找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的写生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面部刻画虽不尽深入,但有微妙的表情;作品的生活气息虽尚欠浓郁,但不乏身份、年龄、性格和情景的概括表现。总体说,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毛建波先生曾这样评价尉晓榕:这是一位天资敏慧的艺术家,画风脱胎于古法而不失雅逸俊秀之统。他聪颖过人的悟性和不俗的艺术品位,一管在手,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生气自展、灵气外溢。笔墨功夫之好在同辈画家中罕为其匹,虽为人物画家,却山水、花鸟不让同道。从本质上讲应是位文学家、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位会用文学眼光绘画的艺术家,无愧为一位天才、奇才、鬼才、怪才。
尉晓榕是新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在笔墨上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用笔用墨,画中的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对象的质感、神态和动向,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感情。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不论写实或者写意都表达了一份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种感受不同于别人,因此他的画有着自主强烈的个性。
7绘画感言尉晓榕:绘画是让人用眼睛来享受的,是一种视觉的审美,视觉审美的话首先要让别人的眼睛,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享受,这种东西在形式上你一定要做到位。你在欣赏的是形式,第一眼接触的也是形式,你在(看)内容的时候是要通过脑子去解读的。它也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但是这些东西它有专门的领域,绘画不能代替它。
尉晓榕:画画的时候是追求一种形式探讨,就是说我希望对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表达出来,就是尽量不重复。还有一个就是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谐趣、理趣,这两样东西我觉得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对国画的审美习惯,他们有的时候是看趣味的,看笔墨也是叫笔墨趣味。但是笔墨趣味实际上是一种理趣,就是它里头要有高度的合理性。而且你在画的时候要很理性去画,虽然你可能很狂放地去大写意,可是你在修饰的时候是非常理性的。
尉晓榕:写意画的话应该来说,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只能够接近完美,它不可能完美因为它从某种角度上看,国画的每一笔都是错的,没有一笔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给它达到高度的和谐了,既然每一笔都错了而且都错得很和谐,那它才对了。
尉晓榕:我活了四十年,前二十年长个子,后二十年画画。二十年画龄中,前十年长见识,后十年长名利;前十年叫别人老师,后十年别人叫我老师。老师当久了,又长自信,说教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少。据说自信是可以为贵的,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尽管他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我终能从自己来日必成的誓言和抚腮自赏的幸福中得知:我依然是自信的。
尉晓榕:在一个好的鉴赏家眼里,山水也可以很静也可以很混沌,一阵风过来它应该动 那它就可以动了,这不一定的。花鸟(画)你看我们的叶子,一片竹叶它是静的,如果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它是标本式的竹子,那它是静的。但是一阵风过来的时候,风竹下了一阵雨 它是雨竹,它会根据气候它可以产生很多形态,所以它们的丰富性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人物的丰富性应该是相对于山水花鸟他丰富性有更大的空间,虽然是生龙活虎的那些老虎,但是它走的就是它那个山头。这人物一下子可以拉几千里,也可以手舞足蹈,脸上就这么小小的一个脸庞。他五官的活动区也是很大的可以眉飞色舞。
8人物语录性灵是艺术中本质的东西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之,我比较崇尚南宗,因而我大概算是被南宗哺育起来的画家。讲求顿悟,在学习时会有一种轻快的感觉,我的学习方法有些像蜻蜓点水,点到即是悟,然后再跳开,寻找新的悟点,这要一遍遍轮着来,许多学问是在轮替中完善的。
我认为本质的东西大于学问,本性中闪光的东西,其魅力往往超过学问,艺术尤其然,很多人苦苦修行,想悟到真谛,其实悟就是去接近人性中闪光的东西。如果人本身已经有了,而且知道是好东西,让它慢慢释放出来,再赋予它姣好的样式,使其外化为艺术,通过这样一个文绉绉的修饰系统,直取本质,许多追寻的过程就可以删除掉。
我觉得在艺术修行中,最大的失误在于没能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哪些天资是对艺术很价值的是可以形式化的。齐白石除了有可以为艺术所用的纯朴可爱的本性外,还有一个附加的天赋,就是他敏捷而美好的艺术直觉,能够很快地发现并挖掘自己。我们虽不能与齐白石相比,但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没有他那样优秀而已,譬如说“玩”,虽然近几年被讲得很滥了,但“玩”的心态对艺术来讲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挖掘自己需要放松。但这种玩与获得肢体上的松弛、感官上的快乐的玩不是一回事,而是玩味,是很有情调的一种情绪浸润。
我早期的动物画是受了民间美术的影响,后来比较重视观察,走了写实的路,我现在画的牛马等动物基本上贴近自然形态,在表现民间题材时,有时我还用点民间绘画的颜色。民间艺术一般用象征性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比较俗,很难运用到文人画的笔墨体系中去,尤其与淡墨很难结合,我经常在此方面做些尝试,尽量把文人画笔墨与民间艺术题材及造型、色彩融合起来,化俗为雅,如紫色与笔墨很难交融,会破坏淡墨,运用时必须用淡紫与淡绿相配,调和出来的色彩效果就很雅。再如画和合二仙运用一点民间的装饰色,而又需削弱块状的象征色彩,与淡墨相融合,把粉质的色感变成比较水性的,民间艺术是传统的一部分,是一种族群回忆,不能简单地丢弃掉。
艺术家介入生活、介入社会应该是必要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把画大画理解成仅是参加美展就太狭窄了,虽然客观上大致如此。我现在画的题材老百姓很喜欢,更能接受。一个人不能离开族群,他的审美习惯肯定是族群回忆,老百姓喜欢“养眼”的绘画,是灵魂和眼的愉悦,这种简单中其实隐藏着几千年养成的审美习惯、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欣赏是较绵长的一个过程,审美是慢慢陶醉进去的,突然爆发出来的审美短时间内是震人的,夺人的,但这种审美往往不能长久,不会很舒服,只能叫刺激。现在许多大画追求这种夺目的感官刺激,其根本是形式主义的空泛的东西。我觉得无论按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艺术观来衡量,这些都不是高水平的东西。[2]

尉晓榕,男,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杭州市美协副主席;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目录1基本简介
2艺术生涯
3人物特点
4艺术风格
5绘画技法
笔线 
墨色 
融入山水笔墨 
人物、景物相合 
6人物评价
7绘画感言
8人物语录
1基本简介尉晓榕,笔名潇乙,号司雨堂主,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杭州市美协副主席;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1993年参与主创的《绘画本中国通史》获第六届中草药图书一等奖,《彩绘本民间故事》获冰心图书奖。
1994年在马来西亚参加“94吉隆坡国际水墨研讨会”并发表论文。1995年获中国榆树研究院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6年作品入选大型画册《浙江中国画二十家》,入选《世纪之光-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作品集》,1997年参加“第九回新文人画展”、“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
1998年参加第一届“深圳水墨画双年展”,1999年参加“首届中国人物画肖像展”。2002年参加北京“水墨本色”批评家邀请展。200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尉晓榕画集》出版。
2艺术生涯1994年 赴马来西亚参加“94吉隆坡国际水墨画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1995年 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6年 作品入选大型画册《浙江中国画二十家》、《世纪之光——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作品集》
1997年 参加“第九回新文人画展”、“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
1998年 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1999年 参加“首届中国人物画肖像展”
1999年 文《漫游神系列补记》——《艺术家》丛集2期
2000年 文《孤行者的胜算》——画册中国美术家系列《何加林》
2001年 出版《尉晓榕画集》——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丛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参加北京“水墨本色”批评家邀请展
2003年 作为特邀画家,参与中国首届微型工笔画大展
2003年 作品参加《二00三全国著名中国画家提名展》并入大型画册
2003年 文《陆俨少人物画一序言》画册(中国美院出版社)
2004年 作品参加《笔意春秋》中国画论坛(浙江、上海)
2004年 《走进画家——尉晓榕》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尝试一种唯美的收藏》画册并《序》——大器丛书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参加《怀文抱质——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毕业展》
2004年 论文《论中国画与音乐的同构系统》——南山博文丛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年 《尉晓榕写生集》画册并自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 作品参加《原点》中国美院国画家八人学术邀请展(上海)
2004年 文《三谈程十发》——画册《程十发册页精品选一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年 浙江优秀中青年画家系列一“尉晓榕作品展”
作品参加《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联展》
作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双年展》
参加第一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北大论坛》
作品参加《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系列学术活动
2005年 作品专题刊于大型画刊《艺术跟踪》
2006年 作品参加《闲情逸致》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被评为“最具艺术价值浙派画家”
2007年 在福州画院举办《尉晓榕作品展》,出画册并自序
2007年 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北大论坛》
2007年 作品参加《30年30人——浙江国画记录》并出版大型画册
2007年 作品参加《形象——对话》“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肖像艺术展”并入大型画册
2007年 参加浙江百幅美术创作工程——《绍兴社戏》《赵孟頫与管道升》
2007年 被学院评为优秀学术骨干
2008年 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
2008年 《艺术家档案一一尉晓榕》刊于大型刊物《艺术家》
2008年 作品参加《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性活动
2008年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邀请参加“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写生采风活动
2009年 在杭举办“工写相宜——何家英、尉晓榕作品展”并出版大型画集
2009年 作品《社戏》参加浙江省重大题材作品展
2010年 参加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并出版《一尊青花瓷》作品集[1]
3人物特点从作品看,尉晓榕人物个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谐趣性。这可作两层观,
其一,他喜欢刻画有谐趣的人物。
其二,他常常赋予不诙谐的人物以谐趣。前者如东方朔、和合二仙、弥勒佛、醉八仙;后者如虎溪三友、羽化仙人、庄周、老子、钟馗等各色人物。作为艺术个性的这种谐趣性,既是画家笔下人物的特征,也是其作品显示的一种精神现象。它诙谐、有趣,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但又保持着水墨写意画的抒情性和高雅性, 不俗,不赖,不痞,不颓废,不调侃,不泼皮,不玩世,不流于谐谑、嬉戏的滑稽,不同于将人性的丑陋展示给观众的喜剧,亦有别于以幽默、讽刺为目标和特质的漫画。
在他笔下,骑牛过函谷关的老子,不像大学者也不像大宗师,而是一个笑容可掬、睿智宽和、掉了门牙的老头儿:想象奇诡、文思纵横、一梦成蝶的庄子,则是酣睡在藤椅上、把痒痒挠掉在地上的民间“俗土”;《醉八仙》完全是一群喝晕醉倒的酒鬼,正如画家所题“八仙原来尽酒仙”。即使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为主题的《无猜图》,也把男孩画成赤膊、眯眼,一脸童稚和呆憨,诗意的人生追忆也涂上了一层诙谐的乡土色……这诙谐性,导源于画家的生命态度和人生体验,强调个人化的闲逸散淡,玩味视觉与心理的细腻感觉,耽意于人生的愉悦和逍遥。作为精神特质,它们并不独属于尉晓榕,也表现在许多中青年画家身上,但惟晓榕能有如此这般地诙谐。它不够尖锐深刻,但独一无二;它缺乏丰富的层次,但已进了展示这丰富层次的大门。
4艺术风格开张幅式:新时代以来,由于现代展览场馆和室内装饰的需要,方形或长方形的镜心成为主流,卷、轴等迅速减少。尉晓榕画轴心,但也十分看重立轴、卷、册和扇面,不放 
尉晓榕画作(40张)弃这类宜于案头 
尉晓榕画作 (40张)玩赏 
尉晓榕画作(40张)的传统形式。他喜欢变化尺幅,大至八尺整张,小到寸纸头,都画的津津有味。但他从不为了展览效果而一味追求超大尺幅。这与他在艺术上坚持“写”而不求助于“做”、坚持笔墨而不求救于“肌理”,是一致的。
形式风格:艺术品重新进入市场后,画商和收藏者都很看重画家稳定的风格,与此相应,许多画家熟练一套方法、形成一定面貌并被市场认可后,就不敢再变。尉晓榕看重形式风格的探索,没有上述顾忌与拘谨。他不断寻求新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方法,凡肖像、群像,工笔、写意、半工笔,白描、着色,意笔、泼墨、勾泼结合,有景、无景,有情节、无情节,象征的、幻想的……他都尝试。他的写意风格确实还不十分的确定,但多方面的尝试使他掌握了多种方法,拥有了颇为全面的能力。艺术上的大成就,既需要熟悉“十八般的武艺”,又需要某一专项的精深独绝,单打一和广而浅都难成大器。尉晓榕练了“十八般的武艺”,在专项上又相对精熟,这样的画家是不多的。
人物造型:出色的速写工夫,使得晓榕比单*素描造型的人更长于用线,更长于捕捉动态,更长于结构群像、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不乏写实能力,但没有非写实不可的观念与习惯;他强调自己的感觉和趣味,不受“科学、准确”之类教条的束缚。尤其重要的是,他有教强的借鉴与综合意识,锻炼了突破既定模式的胆量和能力。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找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的写生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面部刻画虽不尽深入,但有微妙的表情;作品的生活气息虽尚欠浓郁,但不乏身份、年龄、性格和情景的概括表现。总体说,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笔墨:笔墨始终是人物画的难点。强调它的独立性会弱化造型造型力量,强调造型的深入又会减弱其独立性,如何强化与丰富笔墨,又不弱化对现代人物的造型表现,始终是新人物画面对的重要课题。
5绘画技法笔线
笔线一向是传统写意人物画的主要造型与表现手段。但“十八描”之类的笔线程式,产生于对古装人物的描绘,且过分程式化,于刻画现代人多有不合。对此有所突破的,一是采用现代速写式笔线(黄胄、叶浅予等),二是引进写意花鸟画灵活多变的勾点诸法(新浙派)。尉晓榕是新浙派的后继者,他在笔线上的推进与特点,是更具综合性的,如铁线、折芦、兰叶与现在速写式、连环画式笔线的综合,楷、行笔线与草法笔线的综合,挺拔开张笔线与含敛内收笔线的综合等。这使笔线有了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也生成了它在结构上的特色:宁繁勿简,远离单调。把多种笔线与方法融统于自己的气质、风格,最能显示晓榕驾驭笔墨的天资与能力。其特点为:灵动,但不张扬;沉着,却不强悍;劲秀中透着放浪和野逸。这是画家秉赋、经历、人生态度在笔墨上的投影,恰与西方“风格即人”、中国“画品亦人品”诸理论相印证。但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将方法手段融统于自己的气质与风格,这需要先天与后天,神与物的凑泊、升华。
墨色
墨是“色”,也是造型因素,并具有一定独立欣赏意义。墨与笔互为体用:笔墨发,墨随笔生,笔为墨之骨,墨显示笔的运动与形态。一些画家强调墨的独立与趣味,忽视墨的造型功能,另一些画家只把墨当作造型材料,而忽视相对独立的墨趣。还有一些人缺乏笔法修炼,用墨无骨无力、漫漶无形……尉晓榕长于泼墨、积墨,也能够以宿墨(或新、宿墨合用)造成既渗晕又内聚的效果。近年所作泼墨,多以水势推助墨势,开化墨韵,求其流动、酣畅、饱满,并造成深浅变幻、乍阴乍晴、扑朔迷离的光感。但无论多大水势,并不丢掉笔法,也不大妨碍造型与结构。
融入山水笔墨
山水画笔墨最为丰富,将其融于人物,是新时期许多艺术家所致力探寻的。但不少画家缺乏根柢又急于求成,不顾人物与山水树石质量感和生命特征的巨大不同,简单生硬地套用,把人脸画成树皮,将衣服皴成顽石,真成了俗谚说的“吃牛肉长牛肉”。尉晓榕兼能人物、山水,这种融入做得相当自然。多数情况下,他是在描绘人物的头发、胡须和衣服时吸引山水的渴笔皴擦,小心翼翼地改变用笔形态,使笔墨真正融于人物,变成他们的形质和生命。
人物、景物相合
单打一的人物画家多不擅画景,所以古来就有人物画家与山水画家合作的传统。但这种合作往往风格不统一,或景物喧宾夺主,或人是人,景是景,彼此两张皮。没有单打一毛病的尉晓榕,能做到人物与景物在画法、笔墨、情致与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所画人,是人也是景;所画景,是景也是人。
6人物评价从尉晓榕的画上可以看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很自如地掌握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他的思路宽,思路也宽,即能画传统文人画一类的作品,又能画民间题材的画,还能画当代题材。在他的画中,还有传统绘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是从西洋画以及其它艺术中吸取的养料。从作品看,慰晓榕艺术个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谐趣性。
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求找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的写生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面部刻画虽不尽深入,但有微妙的表情;作品的生活气息虽尚欠浓郁,但不乏身份、年龄、性格和情景的概括表现。总体说,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毛建波先生曾这样评价尉晓榕:这是一位天资敏慧的艺术家,画风脱胎于古法而不失雅逸俊秀之统。他聪颖过人的悟性和不俗的艺术品位,一管在手,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生气自展、灵气外溢。笔墨功夫之好在同辈画家中罕为其匹,虽为人物画家,却山水、花鸟不让同道。从本质上讲应是位文学家、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位会用文学眼光绘画的艺术家,无愧为一位天才、奇才、鬼才、怪才。
尉晓榕是新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在笔墨上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用笔用墨,画中的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对象的质感、神态和动向,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感情。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不论写实或者写意都表达了一份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种感受不同于别人,因此他的画有着自主强烈的个性。
7绘画感言尉晓榕:绘画是让人用眼睛来享受的,是一种视觉的审美,视觉审美的话首先要让别人的眼睛,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享受,这种东西在形式上你一定要做到位。你在欣赏的是形式,第一眼接触的也是形式,你在(看)内容的时候是要通过脑子去解读的。它也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但是这些东西它有专门的领域,绘画不能代替它。
尉晓榕:画画的时候是追求一种形式探讨,就是说我希望对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表达出来,就是尽量不重复。还有一个就是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谐趣、理趣,这两样东西我觉得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对国画的审美习惯,他们有的时候是看趣味的,看笔墨也是叫笔墨趣味。但是笔墨趣味实际上是一种理趣,就是它里头要有高度的合理性。而且你在画的时候要很理性去画,虽然你可能很狂放地去大写意,可是你在修饰的时候是非常理性的。
尉晓榕:写意画的话应该来说,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只能够接近完美,它不可能完美因为它从某种角度上看,国画的每一笔都是错的,没有一笔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给它达到高度的和谐了,既然每一笔都错了而且都错得很和谐,那它才对了。
尉晓榕:我活了四十年,前二十年长个子,后二十年画画。二十年画龄中,前十年长见识,后十年长名利;前十年叫别人老师,后十年别人叫我老师。老师当久了,又长自信,说教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少。据说自信是可以为贵的,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尽管他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我终能从自己来日必成的誓言和抚腮自赏的幸福中得知:我依然是自信的。
尉晓榕:在一个好的鉴赏家眼里,山水也可以很静也可以很混沌,一阵风过来它应该动 那它就可以动了,这不一定的。花鸟(画)你看我们的叶子,一片竹叶它是静的,如果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它是标本式的竹子,那它是静的。但是一阵风过来的时候,风竹下了一阵雨 它是雨竹,它会根据气候它可以产生很多形态,所以它们的丰富性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人物的丰富性应该是相对于山水花鸟他丰富性有更大的空间,虽然是生龙活虎的那些老虎,但是它走的就是它那个山头。这人物一下子可以拉几千里,也可以手舞足蹈,脸上就这么小小的一个脸庞。他五官的活动区也是很大的可以眉飞色舞。
8人物语录性灵是艺术中本质的东西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之,我比较崇尚南宗,因而我大概算是被南宗哺育起来的画家。讲求顿悟,在学习时会有一种轻快的感觉,我的学习方法有些像蜻蜓点水,点到即是悟,然后再跳开,寻找新的悟点,这要一遍遍轮着来,许多学问是在轮替中完善的。
我认为本质的东西大于学问,本性中闪光的东西,其魅力往往超过学问,艺术尤其然,很多人苦苦修行,想悟到真谛,其实悟就是去接近人性中闪光的东西。如果人本身已经有了,而且知道是好东西,让它慢慢释放出来,再赋予它姣好的样式,使其外化为艺术,通过这样一个文绉绉的修饰系统,直取本质,许多追寻的过程就可以删除掉。
我觉得在艺术修行中,最大的失误在于没能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哪些天资是对艺术很价值的是可以形式化的。齐白石除了有可以为艺术所用的纯朴可爱的本性外,还有一个附加的天赋,就是他敏捷而美好的艺术直觉,能够很快地发现并挖掘自己。我们虽不能与齐白石相比,但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没有他那样优秀而已,譬如说“玩”,虽然近几年被讲得很滥了,但“玩”的心态对艺术来讲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挖掘自己需要放松。但这种玩与获得肢体上的松弛、感官上的快乐的玩不是一回事,而是玩味,是很有情调的一种情绪浸润。
我早期的动物画是受了民间美术的影响,后来比较重视观察,走了写实的路,我现在画的牛马等动物基本上贴近自然形态,在表现民间题材时,有时我还用点民间绘画的颜色。民间艺术一般用象征性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比较俗,很难运用到文人画的笔墨体系中去,尤其与淡墨很难结合,我经常在此方面做些尝试,尽量把文人画笔墨与民间艺术题材及造型、色彩融合起来,化俗为雅,如紫色与笔墨很难交融,会破坏淡墨,运用时必须用淡紫与淡绿相配,调和出来的色彩效果就很雅。再如画和合二仙运用一点民间的装饰色,而又需削弱块状的象征色彩,与淡墨相融合,把粉质的色感变成比较水性的,民间艺术是传统的一部分,是一种族群回忆,不能简单地丢弃掉。
艺术家介入生活、介入社会应该是必要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把画大画理解成仅是参加美展就太狭窄了,虽然客观上大致如此。我现在画的题材老百姓很喜欢,更能接受。一个人不能离开族群,他的审美习惯肯定是族群回忆,老百姓喜欢“养眼”的绘画,是灵魂和眼的愉悦,这种简单中其实隐藏着几千年养成的审美习惯、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欣赏是较绵长的一个过程,审美是慢慢陶醉进去的,突然爆发出来的审美短时间内是震人的,夺人的,但这种审美往往不能长久,不会很舒服,只能叫刺激。现在许多大画追求这种夺目的感官刺激,其根本是形式主义的空泛的东西。我觉得无论按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艺术观来衡量,这些都不是高水平的东西。[2]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谢谢!慰晓榕-人物

收藏指南
推荐文章更多
版权所有:艺博轩中国书画传媒中心 YiBoXuan.net 地 址:山东省菏泽市中华路996号
邮箱:2434126720@qq.com 联系电话:菏泽13061568989,北京15001363878
查看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