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轩中国书画传媒中心
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指南 > 书画鉴赏

恪兴画梅

时间:2012-10-30 11:33来源:艺博轩书画网 作者: 点击:3380次

颖、善良,经过几年的书信往来,俩人很是相爱。由于封建世俗和工作变故的原因,一对恋人很快分手了。但他用画笔永远留住了这枝梅花的幽香。

    恪兴画梅,一是因为两位老师都是画梅高手,而是那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梅花”情缘,更重要的是他做的那份工作,实在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涉猎更广泛的绘画艺术门类,因此,他决定主攻单一的绘画题材--画梅。

    自古到今,画梅名家很多。从唐代赵佶,宋元马元、王冕;明、清徐渭、陈洪绶、石涛和八大山人,近代的吴昌硕、董寿平和关山月等诸多画梅巨匠的作品和论著,都认真研读和临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教导的画梅技法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决定在近代很少有人涉足的水墨梅花创作方面下功夫,并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和耐心的点拨指教。

    恪兴利用一切机会和节省的工资,一次又一次地遍游广州、杭州、无锡、南京等梅园故地,观摩写生,收集了大量手稿,他对梅花不畏严寒、钢骨铁枝、千资百态,傲雪绽放的的性格和“不与群芳争艳美,只留清香报春知”的精神产生了共鸣。他爱梅、颂梅,用手中的笔与梅共舞。他要画出自己心中的梅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绳锯木断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节假日从来没有放弃过,晚上一画就是大半夜,经常上百次地临摹一件名作,天天坚持用水墨画梅。面对枯燥和寂寞,他没有退缩,执着不改,一画就是二十多年。

    水墨梅花,社会上有许多人读不懂,不喜欢,甚至书画界的一些朋友也常常说三道四,恪兴总是一笑了之。他坚持用自己对梅花的认知走自己的路,因为他坚信,只要坚持传统、深入生活、努力实践、不断探索,艺术终究要回归大众。

    辛勤的春耕必然有丰获秋硕。

    恪兴用蘸满汗水与心血的笔墨,终于得到了香似梅花的回报。

    2001年,经过中国美协艺委会的评审,恪兴成功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他走进了中国美术的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力舟先生到会并发表了致辞。陕西省委秘书长白云腾、副省长陈宗兴专程赴京祝贺,并就画展接受央视采访。首都书画界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上海世博会等单位,随即收藏了恪兴的作品。

    2003年,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朱恪兴百幅水墨梅花画展”。书画界和群众几千人观看了展览,省市领导和专业机构负责人到会祝贺。从此,他的画在家乡陕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的名字和他的画在社会上传开了。国内许多刊物纷纷发表他的作品,北京、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收藏家,也来西安上门求画。

    恪兴的人品和他的名字一样,谦和、平淡。他的画和他的性格一样,俏也不争春,把名利看得很淡,把情谊认得很真,他的绘画风格和他的交友处事一样,风趣高雅、幽静凝重、从容不骄。恪兴画作雄浑大气、空灵脱俗、立意独见,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在当今诸多画梅人中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还常常与物象融为一体,如龙、凤、鹿、鹤等,把艺术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满了作品的人文情调,给读者一品评和享受的空间。

    恪兴善画巨作,我喜观他的水墨龙梅十二幅大屏,堪称佳作巨制。大气磅礴、韵味浓郁、意境高远、笔墨老道,其精致神韵,尽在画外,别具匠心,令人陶醉,真乃妙哉、壮哉。

    恪兴这样说过,人活着有什么意思,还是要为别人付出点,为后代留下点。是的,恪兴笔下的梅花雨雪花不是正在美化着这个世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吗,他的作品也将留给这个社会,留在人们的心中。愿恪兴在绘画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顺、越登越高。

 


意境高远  大气磅礴

    2008年6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用大篇幅报道了著名画家朱恪兴为“迎奥运、献爱心”而举办的大型义卖义展活动,由于职业的本能,我很快赶到展览大厅观看,并十分高兴的获得一本“朱恪兴书画精品”画集,映入眼帘的近百幅水墨梅花大作,果然大气逼人,卓然群别,难怪刘文西、杨小阳、霍松林、贾平凹、赵振川等大家为画展题诗祝贺。
    古往今来,画梅者众多,朱恪兴先生笔下的梅花却风格迥异,与众不同。
    这梅拔地参天,凌空而展,枝桠交错,如鹿之角,如龙之犄,如凤之翅,同向群发,夺阳而怒,有傲雪凌霜之意,有大丈夫之凛凛气概。
    这梅水墨交融,韵味浓郁,意境高远,大气磅礴,有玉质仙骨之韵,有百折不回之气,有高洁不阿之意,有昂扬风发之神,有清雅素淡之风······
    这梅凉意侵体,清气逼人,霸悍十足,非仙人雅客不能知甚逸,因而只容仙人悠游,只容高仕雅居,只容壮士逡巡······
    这梅以笔写意,以意叙情,不单是自然的重复,不单是物象的再现,他是以梅代语,写有形之诗,颂无声之韵,发肺腑之情,谱民族正气之歌。
    合上集子,我的心绪依然在那风雪弥漫的梅林徘徊,依然在千姿百态的梅花间萦绕,依然被那苍辣大气的笔墨所迷醉,久久收不回神来。
    第二天,我便向朋友问清了先生画家的地址,急切地前去拜访先生。几经周折,进得画室,发现先生正铺纸调墨准备作画。几句寒暄之后,,只见他一笔在手,旁不左顾,墨水齐运。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片刻的间歇,以意领形,以形写意,笔随意走,意随笔放,抹扫撩拖,纵横驰骋,须臾之间,便有了廖枝,挺杆,屈节,钮裂多端,分敷万状,凌雪昂首,俏展素容,冰肌玉骨,银装素裹。大笔在挥洒中,看不出刻意的布局造势,看不出刻意的追求技巧,然笔墨的奔突间,一种信手拈来的大气风度扑扑而出,撼人心神、动人魂魄。末了,换笔点花,无着意之渲染,无经细之勾勒,墨渍水洇,氤氲幻化,意态万千,端丽明净,清秀洒脱。繁密处,如星密接;疏朗处,寥若晨星。花是花,蕾是蕾,阴阳向背,遮掩躲藏,各尽其形,精妙异常。虽无炫丽之色,无妖媚之态,却迁想妙得,风神绰约。观之,别有一番意趣,另有一番情味,让人心醉神迷,魂牵梦绕。
    住笔,挂于墙上,围几品茗。闲谈中知其画梅不光墨卷波涛,意酣气畅,更主要的是,他把象征炎黄民族的吉祥图腾龙、凤、鹿、鹤、鹰等,巧妙地溶进作品之中,使作品不只是简单地象形与物,而是注重主题的立意,讲求精神的凸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心源再造。它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的韵致,聚结了浓厚的民族情结,弘扬了高昂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与时俱进的斗志。朱先生生于关中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他在那时候就爱上了绘画,虽无纸墨笔砚,无名师指点,却常以自然为师,以地为纸,折枝为笔,信手涂鸦。后来从军入伍,即之转业当上一名行政干部,四十多年来,工作多变,而他执着追求艺术之心却一时没有停歇。1978年,他经多方努力终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又进中央美院培训深造,如鱼得水尽情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他山水、人物、花鸟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受益匪浅,后辛遇恩师左大中和著名道教画家墨道人,在他们的悉心指点下,在修内悟外的艺术思想影响下,业精于梅,术业专致。他以自然为基,以传统为根,无数次奔赴广州、杭州、无锡、南京等地,实地写生,聚焦浓缩天地的精华。另外,他还省吃俭用,购置了大量有关梅花方面的书籍,采赵佶、王冕之神采,吸徐渭、石涛之精气,云吴昌硕、关山月之韵致,独守画室,与孤砚相伴,与明月同行,潜心绘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终在绘画道路上日新月异,独放异彩。
    朱先生在山水和花鸟画方面的研习也抢眼夺珠,举笔不凡传统等墨韵味十足,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人文情趣,受到书画界的广泛关注。
    2001年,经过中国美协艺委会的评审,朱恪兴先生走进了中国美术的最高艺术殿堂,成功的举办了师生个人画展。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州先生及首都书画展名流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省委秘书长白云腾专程赴京为画展剪彩,并就画展接受了央视采访。2003年,陕西省美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朱恪兴百幅水墨梅花画展”,观者如潮,轰动古城。2008年六月朱先生在西安亮宝楼举办大型个人书画义展义卖活动,并把现场拍卖所得全部捐赠四川地震灾区,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大爱之心。近年来,他的名声鹊起,作品不但被中国美术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机构收藏,还被远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国内许多专业报刊都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盛名之下,他依旧偏居陋室,隔绝尘嚣,一边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创新,一边仍保留着练贴和写作的习惯。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个性鲜明、章法严谨、老辣流畅、造势新奇。一个画家,他可以一日不画,但他不可以一日不思;一个思想家,他可以一日不思,但他不可以一日不观察,一日不读书。朱先生把梅花做成了一门学问,深究不舍。朱先生的梅花在天地间营造了壮美的风采,在中国画坛上逸出了新奇的清韵,观其大作,就仿佛品味时间的风雨,人生的搏击。
    诚然,朱先生在用心灵追求着梅花的真谛,一生与梅结缘,用手中的画笔铸写了中国绘画艺术之魂。毫不怀疑,朱恪兴先生和他的作品,必将登上人们期待的艺术高峰。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谢谢! 恪兴画梅

收藏指南
推荐文章更多
版权所有:艺博轩中国书画传媒中心 YiBoXuan.net 地 址:山东省菏泽市中华路996号
邮箱:2434126720@qq.com 联系电话:菏泽13061568989,北京15001363878
查看统计